——新农村。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孕育了独特的自然风貌,乌江库区小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让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60%,常年15摄氏度的平均气温更让其成为宜居之
——新农村。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孕育了独特的自然风貌,乌江库区小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让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60%,常年15摄氏度的平均气温更让其成为宜居之地。全村辖9个村民组,户籍人口2470人,汉、苗、彝、布依等多民族在此和谐共生,共同书写着村落的变迁与发展。
新农村的村名也经历了历史的分与合。1958年公社化时期建兴隆大队与新街大队,大队的名字被刻在公社的木牌上。在1981年分别短暂更名为下厂大队、野里堡大队,最终仍恢复原名。1984年撤并建的春风将“大队”二字吹成了“村”的嫩芽,成立了兴隆村与新街村,属禹谟公社。1992年划入高坪乡后,两村于2007年合并为“新农村”,“新农村”这个承载着新希望的名字由此诞生。村内小冲组堡上有个岩壁上凿痕斑驳的颜家硐,是民国初年“地主”颜姓大户人家为了防御匪患储藏粮食的堡垒。如今,遗留下来的两间老屋的瓦缝里,石坎、石梯的裂隙里,仍藏着半部家族史,也见证着村庄的发展变化。
2016年至2023年,三批驻村工作队持续努力,实现全村道路硬化全覆盖。2023年贵金古高速通车,距村委仅3公里的化觉收费站带来新机遇,高速匝道旁的钰祥集团硫磺坡煤矿项目(储量5102万吨),已就近吸纳300余人就业。依托高速匝道及硫磺坡煤矿项目,公路旁兴起13家摊位,政府计划利用高速匝道优势,以“党支部领办合作社+社会经济组织+农户+经营主体”模式打造规范化商业体,建设商铺完善配套,进一步规范经营、带动致富。农业领域也在探索中前行,2024年种植玉米1600亩、水稻110亩,养牛150头、养猪616头。因高速占地,原恒大修建的食用菌大棚由200个减至120个,改种青菜、豇豆及加工酸菜,为30余村民提供就业岗位。
教育是乡村发展的基石。始建于1945年的农民小学,从最初的3间简易教室,逐步发展为设施完善的乡村学校。2000年和2009年,在香港慈善机构及各级财政支持下,学校两度新建教学楼,配套围墙、操场等设施。如今,学校设有5个义教班级、2个幼教班级,155名学生在17名教职工的陪伴下成长,计算机室、实验室、图书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。
易地扶贫搬迁让困难群众挪出“穷窝”。2017年至2018年共有40户183名脱贫群众搬迁至金沙县民兴街道集中安置小区,崭新的住房、便利的生活条件,让搬迁群众开启了新生活。
多民族聚居的新农村,始终以和谐为底色。在基层治理中,村庄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路径: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,春节文艺演出有200余人参与,篮球运动会点燃村民热情,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邻里关系愈发融洽;法治建设常态化,2024年开展8场法律宣讲,发放300余份资料,村民法治意识显著提升;党建引领筑牢根基,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党员教育,培养年轻后备干部,党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。涵盖环境卫生、邻里关系等内容的村规民约,明确了村民行为规范,每月的环境卫生评比与“卫生示范户”表彰,激发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。如今,村里垃圾箱、垃圾池合理分布,“门前三包”落实到位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文明乡风深入人心。
村内的石磊峰大佛寺,始建于清朝,古朴的建筑、精美的壁画承载着历史记忆,有的描绘了佛教故事,有的则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,成为村庄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。
自然景观中,凉风洞堪称奇观,20米高、40米宽、100米深的溶洞内,钟乳石与地下河流交织,萤火虫的荧光更添神秘,成为探险爱好者的向往之地。
特色美食是新农村的“味觉名片”。柴火鸡用本地放养鸡搭配糍粑辣椒,在柴火灶上慢炒,烟火气与食材本味交融;腊月熏制的腊肉,肥瘦相间、香气浓郁,是招待客人的硬菜。这些美食不仅满足味蕾,更承载着乡愁与习俗。
从交通闭塞的传统村落,到产业兴起、民生改善的振兴样板,新农村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缩影。未来,依托资源优势与政策红利,这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,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精彩的篇章。